中心并非高高在上的展厅,而是连接社区生活的节点:走进门廊就能看到儿童的泥塑作品、老人自编的合唱小组、青年志愿者正在整理场地,远处的墙上投射着数字化的档案与展览。这样的场景,是刘砚军对公共文化的理解,也是中心对城市的一种承诺: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入口。
中心的运营并不依赖某一次大型展览,而是以“日常的、可参与的、可复制的”活动来构成全年的节律。艺术家驻留计划、社区工作坊、讲座系列、影像档案的数字化整理……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汇聚成一道道公共文化的桥梁。比如每月的“共鸣夜”——一个面向全体市民的开放夜场,艺术家、普通观众、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大家在灯光与音乐中对话,彼此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共同讲述中被放大,成为城市共同记忆中的重要音符。
刘砚军个人的叙事并非以权威姿态出现,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走进社区。对他来说,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孩子在绘画摊上用彩笔描出自己的梦想,一位老人在社区图书角翻出多年前的旧报,孩子们围在投影屏前听祖辈讲述昔日的故事,年轻人借此机会学习摄影、设计和策展的基本技能。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因此成为一个“可被复制的生态系统”:既有固定的展览场地,又有灵活的触点,覆盖学校、社区中心、老人活动室、企业厂区等多元场景。
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最被看见的,往往是参与的温度。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像桥梁,桥梁的一端是固定的文化资源,另一端是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需求。中心的导视系统、无障碍通道、休憩区的座椅设计,都是为了让任何人都能轻松走进来、走出去、带走一点点灵感。更重要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展览推送”,而是持续性的“文化养成”。
通过故事征集、社区口述历史、学校课程对接、数字化档案开放,公众每一次参与都会成为未来新的文本与影像,成为下一批观众、读者、创作者的起点。
我们看到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孩子在校园里听到艺术家的讲述,回到家里把画作带给家人看,家庭成员也学会用手机记录生活,老年人找到新的社交入口,打破孤独感;青年人通过志愿服务学习组织与管理,甚至走上职业路径。对刘砚军和中心而言,公共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单纯的“展示美”,而在于通过长期、持续的互动,培养公民的文化参与感、创造力与归属感。
这部分的目标,是让读者理解中心并非一个单向输出的机构,而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共创空间。它用开放的门槛和灵活的运营方式,回应城市发展中的多元需求;它通过把抽象的艺术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体验,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被看见”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刘砚军_人民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愿景:让公共文化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中心通过学校、社区、企业三大环节,构筑一个覆盖全城的文化网络,让艺术不仅仅在展厅里“看得到”,更是在书店、操场、食堂、工厂、社区活动室里“用得到”。
首先是教育协同,把课堂和生活连起来。中心与本地中小学、职业学校建立持续性合作,开设艺术科普、创意工作坊、摄影与影像编辑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艺术的语言与方法。学生活动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成为展览的共同策展人、叙事者与记录者。校园外延伸出的项目,如“校园记忆档案馆”、“毕业作品公开展”等,成为学生成长日记的一部分,也成为社区公众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
是社区共创与包容性设计。公共空间的改造不再仅以“美观”为唯一目标,而是关注无障碍、可及性、舒适度与归属感。中心在社区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室、残障人士服务点等设置多点服务,提供导览、讲解、多语种翻译、互动游戏等便捷入口。志愿者培训则成为核心驱动之一:从引导参观到讲解历史、从协助创作到记录口述史,志愿者在参与中获得成长,也把文化服务的温度带给更多人。
第三,是数字化与线下的双向连接。数字档案和虚拟展览让离家不便的人也能享受艺术资源,线上讲座、短视频创作课程、数字化教学工具箱,帮助社区小学和家庭在家也能进行艺术学习。线下则通过巡展、临时展区、流动工作坊、艺术市集等形式,把中心的活动带到人流密集的社区中,形成“看、学、做、传”的闭环。
通过数据化管理与用户画像,中心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公众需求,调整活动节奏与内容,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产生lasting的影响。
第四,是参与式评估与持续改进。中心鼓励公众参与评估与建议,建立“社区评审团”“青年观察员”等参与机构,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参与到项目评估、策展意见与资源分配的过程。这样的机制让文化服务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公共参与的持续练习。通过持续的对话与反馈,中心不断迭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成长地图”,帮助更多人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模糊化,进入彼此启发的状态。
展望未来,刘砚军与人民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跨界合作:与博物馆、图书馆、剧场、企业等建立多点对接,形成“公共、教育、产业”的协同生态。通过三方共建、人员互访、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可扩展、可复制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式。这个范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城市发展、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生长的生态系统。
中心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社区的声音,把城市记忆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人,让文化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刘砚军的愿景正在被日复一日的行动所兑现,成为城市共同体的真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