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放下“讲授者”的姿态,转身成为引导者、合作者,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比如,一堂以“本地历史与乡土科技”为主题的综合课程,学生需要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田间地头,与社区老人、科技工作者共同完成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同伴协作与反思总结,真正把“学习如何学”变成了大家的日常。
这场教育实践的核心,是把校园变成一个开放的学习共同体。学校与社区建立起固定的“教育共建点”,把居民、企业、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资源共同纳入教学场景。孩子们在社区开展的科学小实验、志愿新闻社、传统手工工作坊等活动中,既学到知识,也学会负责与沟通。
家长在家校共育平台上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纷纷参与到课堂观察、课后辅导甚至课程评议中来。教师们通过跨学科协作、教案共研、公开课展示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驱动、以成果导向”的课程循环。
在基层学校,教师和学生还共同打造了“项目化学习云档案”。每一个学习单元都留有记录:问题、设计、实施、数据、结论、反思等,形成可追溯的成长轨迹。通过云平台,家长、同城志愿者与高校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反馈。这种“看得到、学得到、评得到”的可视化机制,让教育实践从单点活动转变为系统工程,也让社区成员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从旁观转为参与。
这场落地实践的魅力,在于它具备“温度”和“效率”的双重维度。温度来自于真实的人际互动:老师对孩子的耐心聆听,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社区志愿者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效率则体现在课程迭代的快速性:老师们以同伴互评、学生互助和数据驱动的方式,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过去的“课堂单一讲授”逐步转变为“任务驱动+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的综合型学习生态。学生们在这套生态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分析问题、组织资源、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教育实践也在悄然改变着校园之外的生活方式。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学习不再是仅限于书本和考试的任务,而是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成长过程。每一次社区活动、每一次校园开放日、每一次跨校合作都成为亲子共同参与的体验。这样的参与感,带来的是认同感的提升与信任的升温。
群众在媒体的记录下看到一个更具人情味的教育形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共同的事业。潍坊日报数字报刊的报道,让这种正向的、可持续的互动成为公众话题,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家长、教师、学生和社区工作者共同构筑的教育共同体,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
为了让这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真正落地,还需要持续的制度性支撑。区教育局与相关部门制定了多项配套措施:教师培训与轮训制度的完善、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评价体系的改革与科学化、以及对参与社区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实施中形成了“自评—互评—社会评”的多维评价体系,确保活动质量与学习效果落在实处。
所有参与者都在这场教育改革中获得了成长,学生学会了自我驱动,教师找到了更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伙伴,社区成为学习的舞台。峡山区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群众传递同一个信息: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公共事业。
第二,学习成效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学科成绩的提升并非唯一指标,学习主动性、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协作、信息素养、公共参与意识等被同等重视并在评估中得到体现。这也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期待:不仅要教会孩子“会算数”,更要教会孩子“会思考、会合作、会自我管理”。
第三,家校社共育的信任度快速增强。家长愿意走进校园、参与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社区志愿者的经验被引入课堂,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也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机会。这种“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格局,使教育的触角延展到校园之外,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潍坊日报数字报刊在报道中的角色不可忽视。它不仅记录了活动的时间节点、参与者的故事,更把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更广的读者群体。多篇深度报道、系列专访、现场图文直播以及后续的跟踪报道,让公众看到了从政策到执行、从课堂到社群的完整链条。数字报刊的推送带来了一种可持续的传播效应:不断扩散的正向口碑,促使更多家庭理解并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也让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看到了参与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媒体的声音,正成为推动系统改革的外部动力,促使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上做出更精准的调整。
在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的区域教育治理也在不断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新的评估指标被引入,学校的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结合,形成“自我修正与外部监督并进”的治理模式。教师培训从单一技能提升扩展到教学设计、数据分析、课堂观察与反馈、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形成了一支“学讲更少、学研并重、教研并举”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课程资源库不断丰富,跨学科、跨校区的联合教研活动成为常态,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多元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在社区层面的融入让我区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感提升,人们更愿意把教育视为公共利益、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资源。
面向未来,峡山区的教育实践将继续深化“校地共建、家校社协同”的模式。具体来说,将从三个维度推进:一是扩大覆盖面。以现有成功经验为模板,逐步将试点校的做法推广到全区,形成全域性学习网络,让更多孩子受益。二是提升质量。通过数据驱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支持服务。
加强高质量的师资培养,建立区域层面的教学共同体,推动教师之间的持续学习与互助。三是强化社会参与。鼓励更多社区组织、企业和高校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用与共治中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给与协同机制。潍坊日报数字报刊也将继续担当记录者、传播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把教育改革的故事讲得更全、更透、让更多人看到教育的温度与希望。
这场在峡山区展开的教育实践,已经超越了单一学校的改革行动,它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变革信号。从学校到家庭、从社区到媒体,形成了一个互相塑造、共同成长的生态圈。群众对教育的认同感不断上升,老师在教学中找到新的激情,孩子在参与中获得自信,家长与社区也收获参与的满足感。
潍坊日报数字报刊的报道像一条连绵的暖流,将这份温度传遍更多村镇、学校与家庭。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促学习、以参与促治理,峡山区的教育之路必将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也会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