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并不耀眼,颜色褪了,表面有细密的划痕,仿佛承载着无数课间的跳跃与追逐。孩子们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老师真的要用它做什么?我把扔子轻轻掷向空中,又稳稳接住,动作不急不缓,像是在给故事一个坠落的起点。这个小小的道具,成为全班话题的起点。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字词的死板定义,而是“物件如何讲述故事、如何连接情感、如何引导思考”。
第二层,沟通与协作。在接力般的扔接中,学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同伴的动作和反应上,建立信任,学会用简短、清晰的语言协同完成任务。第三层,情感与自我认知。每一次成功的接触都会带来微小而真实的自信心积累,失败则成为情感的试金石,促使孩子们用“我可以再想想”的心态去调整策略。
这并非只是一件玩具的作用,而是一种把抽象的学习目标落地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联动,学生们把观察、表达与反思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从实践到文字再回到自我认识的闭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互相朗读时学会倾听——不是只是等待自己的发言机会,而是在倾听中发现他人的独特视角,理解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情感逻辑。这种从“玩具”到“文本”的转化,正是教育的一个微小却真实的胜利。
很快,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包容,孩子们开始主动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证据和推理,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达同一个情景。意外的是,这场关于“扔与接”的练习,竟然把语言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和科学探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学习经验。这种经验的累积,远比单纯的知识记忆来得有力,因为它触及到了学习者的内在驱动。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对待同伴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容易忽视的细节,现在会主动指出来并给予反馈;对不同看法的尊重,成为课堂上自然的习惯。甚至有些平时安静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成为“隐形的组织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把任务推进。这些都是纯粹的学习成果吗?也许不全是,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生长出来的。
在家庭层面,家长被邀请进入课堂观察与参与,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会在家中提供合适的挑战和肯定,而不是以成绩单为唯一衡量。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把这类互动活动凝练成可复制的模板,形成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层级化的学习任务与评估标准。
如此一来,教育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输入,而成为一个持续的共创过程。
你会看到,成年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在成长:更耐心、更多元、也更敢于尝试。我们相信,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物件背后,都藏着不平凡的学习潜能。大扔子教育不过是一个具象的入口,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启发与可能。愿意与我们一起,把课堂变成探索的乐园,把学习的边界不断向外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