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陈静才
2025-08-12 12:34:41
父母把日常的现象命名为“科学现象”,并陪伴他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去观察、记录、提问和解释。厨房的秤、阳台的风向牌、花盆里的土壤湿度计,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成为开启科学对话的钥匙。姐弟俩学着用笔记本记录今天的观察:雨后水坑里的水深是否有变化?太阳底下的影子会不会变长?当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时,父母不会给出直接答案,而是引导他们用“假设—实验—结论”的循环去探究。
这种从日常细节出发的学习,慢慢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这样的家庭科普没有功利,只有持续的好奇心和相互的鼓励。
随着时间推移,提问的类型也从“这怎么回事”变成“为什么会这样”,从“是不是这样”变成“在不同条件下会不会有不同结果”。家庭环境的温度、光线、噪音水平,成为他们研究的变量。父母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开放性问题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地,姐弟的思维路径像树的分支一样伸展开来。
通过这样的结构,知识从个人经验升华为可共享的理解。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资源、提出挑战、引导而非替代答案。于是,科学教育从“书本知识的堆叠”转变为“经历与表达的共同成长”。
这种温度,让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生活、贴近情感。
结束语扌臿辶畐的姐弟用日常的科普之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可持续、可复制的成长方式。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观察、记录、解释、对话开始,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叙事。把“再现经典”变成日常工具,把科学学习做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理性的思考力。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像他们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