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新鲜、反差、带有暗喻的表达有天然的好奇心,正是这类梗在短视频、图文和直播中被迅速二次创作的原因。它不需要专业知识支撑也能被理解,甚至一张简短的标题、一个对比强烈的画面就能触发大量二次传播。对于品牌而言,这意味着一个近距离、低成本的传播入口:把复杂的信息拆解成可被广泛理解、可二次发散的“梗模板”,让受众在娱乐中自然接触到产品信息。
在这类梗的扩散生态中,用户贡献的内容往往带有情感共鸣与社区认同感。人们愿意参与到“梗的再创作”里,因为这既是一种参与感的体验,也是一种社群归属感的体现。对于品牌来说,抓住这个时机并不是简单地拼命投放,而是要在梗的语境中找到与自身价值观、产品定位契合的表达方式。
比如,“拔萝卜”象征的劳作与坚持可以与产品的使用体验、耐用性、性价比等核心诉求结合;“打牌不盖被子”则可延展到“透明、简单、不用复杂流程就能获得惊喜”的用户体验叙事。这样的叙事不是对产品的硬灌输,而是把产品嵌入到受众日常的情感语言里,让信息的传达更加自然、接受度更高。
梗的高能并非凭空而来,它背后有一整套传播逻辑支撑。第一,梗具有高度可复制性,任何人都能用同一框架进行再创作;第二,梗的场景化能力强,能够迅速映射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中,提升认知触达率;第三,梗通常具备情感温度,容易在社区内形成共鸣;第四,梗的娱乐性降低了传播成本,用户愿意主动分享。
正因如此,梗成为品牌内容创作的“快速通道”。在这个通道中,品牌不是单向输出信息,而是与用户共同参与到梗的演化过程里,形成互动的、可持续的内容生态。因此,企业在选择以梗为载体的传播策略时,需要的不只是创意点子,更是对梗生态的理解、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合规边界的清晰认知。
在具体落地层面,企业可以把握一个核心原则:让梗服务于品牌的真实价值。比如,围绕“坚韧、简单、可靠”的品牌定位,可以用“拔萝卜”的拉扯与坚持,传达产品的耐用性与稳定性;围绕“即刻惊喜、简单上手”的产品体验,可以用“打牌不盖被子”的意外轻松,体现产品的易用性和无负担的上手门槛。
这样,梗不仅是话题的载体,更是讲述品牌故事的一种语言。与此合规与善意也是不可忽视的底线。梗的兴起往往来源于对现实的戏仿或夸张表达,品牌在使用时应避免对机构、人员的贬损与误导性信息的传播,确保表达健康、有趣且不伤害用户情感。通过对梗语境的精准把握,品牌内容才能在笑点与可信度之间取得平衡,达到长期的传播效果。
是对软文作为营销工具的认识。软文不同于直白广告,它以故事化、场景化的方式呈现产品价值,降低用户抗拒感;它也不是简单的模板拼贴,而应具备独特的视角、清晰的价值主张以及可落地的使用场景。将热梗转化为品牌故事时,最关键的是把“梗”的能量转化为“体验”的能量——让受众在看完内容后,能够记住品牌的名字、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并被指向具体的行动,如下载、购买、参与活动等。
今天的市场不缺乏好点子,缺的是能把点子落地成可执行方案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后半部分将呈现一套可落地的梗驱动内容策略和工具组合,帮助企业把热梗转化成可观测的传播与商业回报。
第一步,定义梗的价值与落点。先做梗和品牌之间的对接分析,明确这个梗能带来的情感共鸣和信息点。以拔萝卜打牌不盖被子为例,可以将“坚持与简约”的观念映射到产品的核心卖点:高性价比、易上手、稳定可靠,且具备友好与幽默的表达风格。随后确定三个具体落点:1)用户痛点的情感化表达(如“省心、好用、放心”),2)使用场景的具体化呈现(如日常生活中的轻松娱乐、工作间隙的快速放松等),3)行动召唤的简化路径(如直接下载、参与任务、领取优惠)。
在这一步,梗只是一个媒介,真正的目标是建立清晰的品牌叙事线与用户旅程。
第二步,梗驱动的内容创作与场景化模板。建立一个可复用的内容模板库,确保每条梗都能快速变身成不同平台的适配版本。模板包含:封面/标题线、短文案、视频脚本要点、配乐与画面指引、合规审核要点,以及跨平台的发布节奏。以“拔萝卜”主题为例,封面可选用一张突兀的对比画面,标题使用反差式表达(如“本以为是普通操作,结果…”),文案聚焦体验化叙述与情感共鸣,脚本简短、节奏紧凑,含有一个引导动作。
视频素材可提供三种版本:搞笑版、温暖版、专业版,满足不同平台的风格需求。将梗的情感线条与产品功能点对接,确保每条内容都在传播中自然呈现产品价值,而非单纯的广告叠加。
第三步,传播节奏、数据反馈与迭代。梗的传播需要节奏感:先以小范围的暗播或试水,观察受众反应,再逐步扩大投放;在此过程中,设定可追踪的关键指标,如观看完成率、互动率、收藏/转发量、点击率以及最终的转化率。利用数据云盘或分析看板,实时监测各版本表现,抽取高效要素(文案结构、画面风格、音乐节奏、发布时段等),快速迭代。
重要的是让内容保持“可重复性与可扩展性”——一旦某种表达形式被验证有效,就可以在不同梗与不同产品线间快速迁移。这样,梗就不再是一次性话题,而成为持久的传播资产。
实操落地的工具组合,帮助你在一个系统里完成从梗到成品的全链路工作。首先是梗灵感库与模板库:把热门梗的核心表达、可引用的画面语言、典型用例和合规边界整理成可搜索的素材库,方便团队快速匹配品牌需求。其次是智能文案与脚本生成工具:提供半自动化的文案生成,辅以人工校对,确保表达符合品牌调性、法律合规、社交平台规范。
再是跨渠道发布与效果监测工具:一键导出多版本内容,统一调度发布,并通过数据看板回传效果,支持快速迭代。最后是创作者协作与社区孵化模块:邀请创作者共同参与梗的二次创作,形成“品牌+用户+创作者”三方共振的内容生态。
案例简析:以“拔萝卜打牌不盖被子”为核心梗,设计一个三线叙事的短剧模板。第一线:日常琐碎的场景中,主人公用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一项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任务,画面节奏偏快,笑点集中在出人意料的转折处。第二线:情感延展,把品牌价值融入人物的信任感建立过程,强调产品的稳定性与便利性。
第三线:结尾引导,给出具体的使用路径与优惠信息,强调“简单上手、快速受益、无负担体验”。这样的模板不仅能在短视频中快速落地,也可以转化为图文、直播解说和长文科普等多种形式,覆盖不同受众。
在执行层面,企业可以用一个月的周期完成从梗到成品的完整输出:前两周完成梗-叙事-脚本的确定与素材准备;第三周完成多版本制作并小范围内部评测;第四周正式上线并打开数据监控与迭代。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受众情感的敏感度与对产品价值的清晰表达——梗只是桥梁,真正的目的,是让用户在娱乐中体验到品牌的价值与承诺。
若你愿意把这套方法论落地,我们的平台与工具将成为你在“热梗时代”的稳定伙伴,帮助你以最自然的方式,将热点转化为品牌的持续增长。
如你需要,我可以继续根据你的行业、目标人群和预算,定制一套更贴合的梗-叙事-落地方案,以及具体的素材清单、时间表和预算分配。无论你是想在短视频平台撬动流量,还是希望在微信生态中建立长期的内容资产,这套方法都能提供清晰、可执行的路径。现在就把这个梗变成你的品牌故事,让高能梗成为你营销武器库中的一员,驱动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