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强调:治理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培育未来的社会资本,让每个人都愿意参与、愿意贡献、愿意被看到。
在她的带领下,社区治理进入“网格化+数据驱动”的阶段。网格不仅是地理单位,更是服务单元。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工作站、志愿者队伍、数据助手,以及一个小型的公信力平台,居民的诉求、矛盾、建议被记录、分发、跟进。系统并非冷冰冰的算法,而是人的参与与回应的桥梁。
通过设立“微小目标+日常接触”的方法论,居民在日常场景中体验到治理的温度:晨练的场地问题、老人接送、孩子的课后辅导、垃圾分类的培训……每一项都被纳入议事日程,每一次沟通都转化为行动。
其中,一条核心逻辑是“点带线、线带面、面促效”。点,是个体需求的单独性;线,是不同网格之间的协同线;面,则是全社区广泛的参与面。李主任强调,治理的有效性来自参与度的提升和反馈闭环的完善。为此,居委会搭建了一个“微宣讲、微行动、微评估”的循环系统:用简短的社区宣讲把复杂的政策讲清楚,用可执行的微行动将政策落地,用月度评估把成效回馈给居民。
这个过程并不追求短期的惊人轰动,而在于持续的可持续性。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合创成员,原本分散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表达和汇聚。
李主任特别强调“情感联结”的重要性。她提出以日常关怀为入口,建立“邻里伙伴”制度——每户配备一名邻里伙伴,负责在节日、困难、病患等时段进行温情走访和资源对接。社区不再只是功能性的服务提供者,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网络。她引入“共情日记”机制,要求居委会和志愿者在每周的两次交流中记录居民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变化,以此来微调服务优先级。
这样的做法看似细微,却极大提升了居民对治理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科技并非替代,而是放大参与的工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被放置在透明、可追踪的框架内,居民可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建议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市民的声音成为治理的输入,而不是一个被忽略的注解。与此李主任倡导“跨界协同”,与社区医院、学校、企业、志愿者组织建立多方共治机制,确保服务与资源的供给端在危机时刻能快速响应。
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让社区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挑战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居民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提供帮助,系统以时间、距离、能力等维度进行匹配,确保“需求对接”真正落在能执行的路径上。老年人的购药、孩子的陪伴、家庭的经济援助等需求都能在平台上得到便捷解决。自平台上线以来,社区的“互助圈”逐步扩展,志愿者的参与从一线的服务转向了从策划、评估到传播的多维度参与,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智能化治理工具成为日常管理的加速器。居委会引进一个“小而美”的数据看板,把水、电、气、垃圾、治安等公共服务的数据集中呈现。数据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发现问题、追踪责任、提高效率。每一个基层问题的处理都会在看板上显示进度、责任人和时限,居民也能通过平台了解问题的解决路径与结果反馈。
李主任强调,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的过程将治理的信任建立在每个人的眼前。与此妇女、青年、老年群体的代表性参与也被系统化地纳入决策流程。通过设置咨询日、圆桌会、共创工作坊等形式,群体间的理解与尊重逐步深化,使决策不仅符合数据,也体现人文关怀。
第三,制度建设的持续性成为核心。治理新模式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每月一次的治理评估会、季度一次的资源清单公开、年度一次的社区治理白皮书。这些制度性安排使创新治理具有可持续的执行力,也让更多潜在的参与者看到自己的价值,愿意投入到社区的建设中来。
更重要的是,李主任倡导“错点改正、持续改进”的精神:不是每一项尝试都能立刻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被视为学习的机会,所得到的经验会在下一轮迭代中得到回收利用。居民从冷漠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贡献,这种转变的速度,正是治理创新最真实的反馈。
关于文化的共同打造,社区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社区文化。每逢节日,邻里都以简短而温暖的仪式方式,表达对彼此的关怀;每逢重大事件,居民自发成立应急小组,进行风险评估与资源筹集。文化的力量让治理更具弹性,也让每个人在社会的网络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需要感。
李采潭主任以她的耐心、诚意与专业,成为这股力量的聚合点。她不以个人的光环取代集体的声音,而是用行动证明:当每个人的微小贡献积累起来,社区的和谐与美好就会如同春天的雨后阳光般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