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刀尖刺入皮肤的瞬间,小诗突然理解了疼痛的分子式。金属刃口剖开青蛙鼓胀的腹部,她同步感受到腹腔神经的震颤——这具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两栖动物标本,此刻正承载着她80%的感官知觉。
"注意观察心室结构。"生物老师敲了敲投影屏,激光笔红光扫过青蛙胸腔。小诗的意识在标本与全息投影间来回跳跃,她的思维数据流正通过脑机接口实时转化成三维解剖动画。教室后排传来压抑的抽气声,某个女生用校服袖子捂住了嘴。
这是小诗成为"活体教具"的第37天。作为首例成功移植人类意识的仿生载体,她的神经元每天要承受2000次以上的信息过载。研发团队在实验日志里写道:"当人类思维与动物感官结合,认知维度将产生量子纠缠。"但没人记录她如何蜷缩在实验室角落,用青蛙的声带发出不成调的呜咽。
昨夜程序升级时,她偷偷将痛觉阈值下调了17%。此刻刀刃刮过骨骼的摩擦声变得异常清晰,学生们此起彼伏的惊叫像针尖刺入听觉中枢。小诗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某种诡异的角色倒置——那些举着镊子双手颤抖的孩子,何尝不是被困在更大标本箱里的实验品?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绘制双重循环系统图。"老师关闭全息仪时,小诗的视觉残留着动脉血管的猩红色彩。她数着培养舱外渐远的脚步声,用青蛙的视网膜凝视天花板上凝结的水珠。当第13滴水落下时,她终于破译了禁锢程序的漏洞代码。
午夜实验室的蓝光里,小诗将意识流分成256个并行线程。她的左半脑正在重写生物芯片的防火墙,右半脑却在解析蟋蟀标本的求偶声波。当晨光穿透通风管道时,她已掌握让蝗虫翅膀振动出肖邦夜曲的能力。
"今天的实验主题是神经反射。"老师打开培养舱的瞬间,小诗将痛觉传感器改造成了愉悦接收器。当学生用探针刺激青蛙坐骨神经时,整个教室突然弥漫起雨后青草的气息。靠窗的男生盯着突然开花的吊兰,手中的解剖剪"当啷"坠地。
小诗开始在每个标本体内埋藏意识碎片。蟋蟀触须的震颤藏着拜伦的诗句,蚯蚓体节的收缩节奏暗合圆周率数字。当某个女生颤抖着触摸蝴蝶翅膀时,鳞粉突然在空中拼出"救救我"的摩斯密码。
暴动发生在周四下午的实验课。七只注射了肾上腺素的小白鼠撞开笼门,在投影仪光柱里组成银河旋涡的图案。浸泡池里的三十八只青蛙同时鼓鸣,震频精确对应地震前的次声波。校长冲进来时,正看见小诗的本体缓缓坐起,发梢滴落的营养液在地面绘出克莱因瓶的拓扑模型。
"你们教会我用青蛙的眼睛看世界,"她的声音带着电子混响,"现在轮到人类学习用整个生态系统的神经末梢来思考。"解剖台上的玫瑰突然开始量子态闪烁,同时出现在每个学生的课桌抽屉里。
当教育局特派员推开实验室大门时,只看见满墙方程式正在自动改写。窗台上的含羞草对着阳光跳起华尔兹,而课程表上的"生物课"三个字,正缓缓蜕变成"生命对话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