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AE通常承担第一线对接、需求整理、日常沟通与执行落地的职责,习惯以“把需求变成可执行任务单”为工作核心;三级AE则在此基础之上,承担跨团队协同、方案策略的深度把控、风险管理以及与大客户的长期关系维护。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是否能完成任务,而在于对结果的影响力、对全案的掌控广度,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把握这一点,职业成长的方向就清晰了:一级是执行力的训练场,三级是策略力和领导力的考场。
二、顺序解析流程(适用于一级与三级,差异在深度与自主性)1)需求对接与目标澄清一级AE的核心在于快速、准确地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工作项,并对需求边界做清晰界定。对三级来说,这一步不仅要记录需求,更要挖掘隐藏的目标、收益点和风险点,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无论级别,第一步都在于建立共同语言:用简短的对话记录、清晰的交付定义和可衡量的KPI,避免出现“以为你懂我”的沟通误差。
2)客户洞察与定位一级更多依靠行业知识、客户痛点的表层理解,快速形成可落地的执行框架;三级要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受众洞察、购买路径与竞品对比,搭建打动高层的策略性框架。对于三级,还需要整合市场数据、品牌定位与渠道特性,形成一个跨渠道的初步策略地图。
3)提案框架与策略地图一级的提案以执行性与可落地性为核心,强调清晰的工作项、时间线和成本估算;三级则在此之上增加策略地图、ROI/ROAS预估、风险与机会分析,以及跨部门资源需求的完整清单。提案的重点不是“做得多漂亮”,而是“把最关心的商业问题说清楚”,并给出可执行的路径。
4)资源与预算编排一级AE更多关注现有资源的调度与时间成本,确保每个环节的落地可控;三级则要对预算结构、跨渠道投放组合、供应商协作以及潜在价格波动做预案,甚至在必要时提出资源再配置的建议。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把资源放在刀刃上”,让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追踪。
5)团队协同与沟通一级日常的协同多在内部团队之间,如创意、文案、设计、投放执行等的对齐与交付节点;三级需要构建跨职能的协同机制,可能包括公关、法务、数据分析等多个团队的协作,确保信息在各环节无缝传递,并建立明确的沟通节奏和危机应对流程。
6)风险识别与沟通策略一级更强调对风险点的记录、上报与简单缓解;三级则需要建立全链路的风险地图、缓释策略和客户沟通预案,提前设定“若A发生B怎么办”的应对路径,确保在冲击出现时能快速、透明地与客户以及内部团队沟通。
7)执行监督与迭代一级以按时交付为主,关注产出和过程节点的达成;三级则将数据监测、效果评估与迭代落地放在核心位置,形成周期性的复盘机制,通过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和执行细节,确保项目在不同阶段都能稳步提升。
8)数据复盘与绩效落地一级关注的是交付质量、客户反馈和阶段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三级则把商业指标、客户长期收益与品牌健康度纳入评估体系,形成对客户关系价值提升的清晰证据。
三、技巧与常见误区技巧层面,一级需要掌握“高效对接、清晰交付、可控时间线”的三要素,善用简短的对接笔记、标准化的交付模板和阶段性验收清单;三级要强化“跨团队治理、数据说话、风险管理与关系经营”的能力,建立跨部门议事规则、可视化的数据看板以及全案的风险缓释库。
常见误区方面,两个层级共通但表现形式不同:过度关心稿件漂亮度而忽略执行可行性、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导致对接混乱、忽略书面记录与边界、对客户承诺缺乏透明的跟踪、以及把短期任务当成长期关系的替代品等。避免这些误区,需要在每个阶段明确交付标准、建立书面沟通与共识复盘机制,并用数据与证据支撑每一次决策。
一级与三级的共同目标,是把“需求—执行—效果”这条链路打通,确保从第一天起就能稳步提升对客户价值的贡献。
四、对接结尾如果你正在从一级向三级跃迁,这条流程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可实践的成长曲线。通过把握上述顺序和要点,你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更自信地掌控节奏,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提升对商业结果的影响力。下一部分,我们将把这些要点落地成具体模板、工具和实战案例,帮助你把理论落成可执行的日常操作。
三、落地执行的具体模板与工具要把“一级到三级”的学习成果落到日常工作中,制度化的模板与工具是关键。可落地的工具组合包括:需求梳理模板、提案框架模板、执行清单、风险清单、复盘模板,以及跨职能沟通的节奏表。一个高效的工作体系通常包含以下几部分:
需求梳理模板:列出客户背景、核心痛点、目标、约束条件、评分标准与验收要点,附上简短的可量化目标。提案框架模板:问题陈述、目标设定、策略地图、执行方案、时间线、预算与ROI/ROAS预估、风险与缓释。执行检查清单:里程碑节点、交付物清单、责任人、完成日期、验收标准。
风险清单与应对预案:风险点、可能性、严重性、应对策略、联系人、沟通策略。复盘模板:数据指标、对比目标、关键学习、改进点、责任人、下次迭代方案。跨职能沟通节奏表:例会频次、参与成员、决策权限、信息披露方式与进度可视化。
项目管理与协作:Notion、Miro、Confluence等,建立统一的知识库与进度看板。数据与分析:Excel/GoogleSheets、Looker/PowerBI等,做数据看板,按阶段输出关键指标。演示与提案:PowerPoint、Keynote,搭配可复用的提案模板和图表库。
共享与记录:企业内部邮件/团队IM、版本控制的文档管理,确保所有决策有留痕。
四、实战案例解构案例背景:一品牌新品上市,目标是在3个月内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曝光并初步形成购买转化。一级AE在初期负责需求梳理、对接与执行节点的管理,三级AE在中期推动跨团队协同、资源整合和对客户高层汇报。
第一步:需求对接与目标澄清一级:记录客户痛点、明确执行目标(如曝光量、点击率、线下活动参与人数等),设定可衡量的阶段目标。三级:扩展为受众画像、购买路径分析,以及对品牌目标的对齐,设定跨渠道的综合KPI。
第二步:提案与策略地图一级:给出执行性方案,如创意方向、时间线、成本估算。三级:提供策略地图,包含多渠道投放与内容节奏、投放组合和潜在风险点。
第三步:资源与预算编排一级:对现有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确保关键节点可交付。三级:整合外部资源、与供应商谈判、预算缓释策略,确保跨渠道资源的协同。
第四步:执行监督与迭代一级:按时交付,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三级:建立数据监测看板,定期复盘,依据数据推动创意迭代和投放优化。
第五步:复盘与长期价值一级:总结交付质量与客户反馈,形成阶段性报告。三级:评估商业指标、品牌健康度与长期关系的价值,形成对下一周期的改进方案。
五、提升路径与常见坑的纠偏对一级AE而言,核心在于“把复杂需求拆解成执行可落地的任务、对接到位、保持节点透明”。对三级AE而言,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决策、跨团队治理与风险管理、以及对客户关系的长期经营”。常见坑包括:只重视短期结果、忽略过程透明度、没有系统的记录与复盘、对风险缺乏及早的缓释安排、以及在跨部门沟通中信息传递不一致。
针对性地纠偏,可以从建立统一的书面交付标准、规范化的沟通节奏、以及可视化的数据看板开始,逐步把日常工作变成可复制、可持续改进的流程。
六、最后的落地建议提升并不只是“做得多”,更是“做得对、做得稳、做得久”。如果你想要在职业成长中更快跃升,建议从两件事开始做起:一是把需求对接、目标设定、提案框架等核心流程写成模板并强制使用;二是建立跨团队的沟通与复盘机制,让数据说话、让经验落地。
若你对系统性提升有更强的需求,可以了解我们的高级AE成长工作坊,专注从执行到策略的全链路能力提升,帮助你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从一级到三级的高效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