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量大众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用一个简单操作,就能体验到“成为银幕主角”的错觉。对于明星而言,这是一场未经许可的“再演出”,其影像数据被作为模板进行深度伪造,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
以鞠婧祎等多位知名明星为案例,外界对这类技术的关注迅速转向法律与伦理层面。公众讨论的焦点,往往落在一个问题上:当面部表情被机器复制、场景被重新拼接,我们还能否认这是一种“数字化的自由表达”还是一种对个体权利的侵扰?一些发声者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娱乐与创作的扩张空间,更多美化、试验甚至商业化的可能;而另一部分人则担心,未经授权的肖像使用会侵蚀个人隐私、侵害肖像权,甚至可能改变公众对某位明星长期在公众领域中形象的认知。
于是,ZAO从一个娱乐工具,迅速转化为一个社会话题,让“科技进步”与“个人权利”之间的边界被公众重新勾勒。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也开始自我审视。平台方、内容创作者、版权方、法律从业者以及普通用户,成为同一场讨论的参与者。技术层面,深度伪造的门槛不断下降,生成速度越来越快,输出形式也从短视频扩展到广告、游戏、虚拟偶像等多种场景。这让人们看到了AI在娱乐行业中的巨大潜力:它能降低制作成本、缩短创作周期、提供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
但与此缺乏授权、缺少透明度、缺乏可追溯的使用痕迹等问题也随之放大,成为产业升级中必须解决的痛点。
对普通用户而言,重要的是学会识别与判断:看清来源、了解授权条款、避免在未经许可的场景中进行个人信息的简单采集与上传。ZAO让我们意识到,技术不是单向的“入口”,而是一个需要共同治理的公共议题。
第二步是关注授权与隐私条款,理解照片使用的范围、保存时间、二次传播的权利界限,以及当事人可选择的撤回权和删除权。第三步是学习识别真假内容的技巧:关注水印、来源、授权标识,以及平台提供的溯源功能。对创作者而言,选择合规平台、建立清晰的内容许可体系、尊重被替代者的权利,是立足长远的前提。
对明星及公众人物而言,建立更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与授权体系,同样是行业对个人尊重的体现。
对于行业内部,责任的下一个层级,是对“数据即权利”的清晰界定。优质的平台应提供透明的授权框架、可追踪的使用证据,以及对侵权内容的快速处置机制。企业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嵌入伦理审查、风险评估和异常监控,确保新功能上线不会超越法律与道德红线。数据的来源、模仿对象的身份、商业化的用途等,都是需要明确记录的环节。
消费者在选择工具时,优先考虑那些明示使用许可、可撤销授权、且具备内容源头可溯的产品。通过透明、可解释的机制,技术的“冷”冷酷会被“热情的人性”所驱动,形成一个互信的生态。
另一方面,这场风波也催生了对“数字偶像”新形态的思考。深度伪造并非天生的罪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动机与边界。未来的娱乐产业可能诞生更多以“虚拟艺人+真实创作者+观众共创”为核心的合作模式,例如基于授权的虚拟形象线下演出、结合区块链的版权保护、以及以透明的商业分成机制促进创作者的公平收益。
在这条探索路上,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技术公司需要共同制定标准,建立灰色地带的边界,让创新不再以侵权为代价,而是以公开、可控、可追溯的方式服务于创意与传播。
给每一个追逐新科技的你我的,是一个温和而坚定的提问:我们愿意把“真实”交给机器来定义吗?在看见光鲜的表演背后,是不是也应看到个人权利的保护与透明的使用原则?ZAO这场事件提醒我们,技术的风口永远在,风口上的人也应该有稳固的脚步。若能把创新与伦理并行,或许未来的娱乐世界,会如同一场高质量的演出:震撼人心、却不失边界,带来的是共享的创造力,而非单方面的模仿与侵袭。
只要我们愿意为之努力,AI造梦也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美好工具,而不是伤害与争议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