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波把这座城市的光影带进展览空间,他说,艺术不是从外部叩门,而是从我们日常的视线里生长。ShenzhenBiennaleofContemporaryArt在他的引导下,像一座自我生长的生物,吸收城市的呼吸,吐出新的叙事。展览并非封闭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开放的走廊,连接地铁站、海边长廊以及旧厂房的残留结构。
观众踏入第一扇门,仿佛进入一条时空的巷道——墙上的影像跟着脚步的节拍跳动,天花板的灯光随呼吸微微起伏。这样的设计不是为了震撼人心,而是让人重新认识看到的世界:每一道光线背后都是一个被时间拉长的故事,每一个声场都藏着一个被记忆安放的名字。展览呈现的并非单一叙事,而是一系列互相呼应的切口,促成观众在不同的视角中拼接自己的意义。
陈湘波倡导的创作逻辑,是把个人经验放在公共领域,用看得见的方式讲述看不尽的关系。展览的第一部分,围绕“城市记忆”“共同体与孤独”“科技与自然的边界”等主题展开,作品既有漂浮在空气中的声音装置,也有需要观众亲身参与的触控机械。一个以水为媒介的装置,观众的手指触及屏幕,水波纹的传播路径随之改变,仿佛每一次触碰都在改变城市的微观水流。
另一件作品以城市光网为骨架,夜里自动伸展的薄膜在墙面上映出动态的地图,指引人们在展场内部穿行,找寻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时间在这里成为材料,观众的步伐成为画笔,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被重新命名。在另一个层面,陈湘波把时间视作材料。展馆的角落放置一组可被预约的时间盒,每个时间盒里封存着某一天的街头录音、某条街巷的气味样本,以及居民口述的记忆片段。
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时间盒,感受不同时间点对同一场景的塑形。这样的设定让人意识到,我们的城市不是固定的,而是一部不断修改的剧本。深圳这座城正以高速成长的姿态把“未来”变成今天的风景,而艺术在这里成为一个放大镜,放大了选择、冲突、和解与希望。
另一个核心在于参与性,展览不是一个被动的观看对象,而是一个共同创造过程。观众的呼吸、步伐、触摸都被记录并转化成新的声光线段,形成一个持续扩展的叙事网络。夜晚的场景尤其迷人:灯光的微光像城市的心跳,观众在走动中与光网互动,墙壁与地面的阴影拼出临时的地图,引导人们去发现那些平日被忽略的街区。
接触与距离之间,产生新的社会关系——陌生人之间因为共同的体验而互相点头、微笑、交换记忆。这样的体验并非把观众变成“参与者”,而是让他们成为故事的共同作者。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进入具体作品的描绘与观展细节,带你听见墙壁里走出的声音,看见地面上投下的光影。
走近它时,你会听到来自不同区域的低频脉冲,仿佛城市在用光线回应观众的存在。与之相邻的《海岸记忆》以声音+影像的混合形式呈现。海风从投影屏里吹过,带来潮汐的低语,观众站在声场的边缘,能清晰听到从不同角度传来的声音层叠,这种空间的层次感让人明白深圳并非单一的视觉印象,而是一座多声部的合唱。
海风、灯光、影像彼此交错,像在讲述一段关于海岸、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历史关系。另一件作品《时间盒》邀请观众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入一个封闭的小室,盒内放置被截取的街头对话、雨声、地铁的嘀嗒声等素材。每个人进入时,都会听到自己在城市中的回声,仿佛时间在此刻对话。
这类交互只会在现场发生,只有来到现场,才有机会获得“个性化的叙事”。陈湘波解释说,观众的选择是展品的第二生命,因此现场提供多条路线,读者可以按自己的情绪、天气、心情来决定路径。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作品,展区还设置了简明易懂的导览标识,配合音频解说,帮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穿行于光影与声音的交错之中。
在体验的过程里,城市的符号系统逐渐变成可操作的媒介。比如夜场导览的体验会强调“听-看-触”三条线索的协同:灯光的明暗、声音的层叠、触觉的反馈共同塑造一个可被重新诠释的城市故事。夜晚的展馆灯光柔和,空气中混杂着海风和汽油味道,这种气味的组合让记忆更具个人性,也更容易被情感带动,引发讨论与联想。
展览的机械装置不再只是冷冰的技术展示,而成为情感的放大器。观众在不同的工作站之间穿梭,感受每一次停留都带来不同的“城市答案”。陈湘波希望,通过这种多通道的叙事,促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艺术的存在——艺术不再只是展厅中的物件,而是随时随地可被参与、被讨论、被共享的公共议题。
最终,观展的体验落在一个共同的期待上:我们愿意把注意力投向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提升为值得讨论的艺术语言。这场深圳双年展不仅展出作品,更在城市的肌理里植入对话的种子。你会发现,自己在步入展场时只是路人,走出时却成为故事的同行者。
把握好观展的节奏,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便能在光影的交错中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若你愿意深入参与,可以参加策展团队组织的互动工作坊,用简短的时间记录下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成为展览持续对话的一部分。陈湘波用这种方式让观众成为创作的合作者,使深圳双年展成为一个不断扩展的公共记忆库。
当展览落下帷幕,城市仍在继续呼吸,观众的讨论与反思也会如波浪般在社群里延续,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