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四点的煎饼摊吗?」林夏把自行车横在陈野面前时,这句话成了整部电影最魔性的开场白。这个扎着鲨鱼夹、校服裤脚卷起三公分的女孩,和永远踩着滑板迟到的理科天才,用「相嗟嗟嗟」的互怼模式,撕开了国产青春片惯用的柔光滤镜。
导演王竞一在幕后访谈中透露:「我们偷录了三百小时高中教室的真实对话——那些突然爆发的哄笑、压低嗓音的吐槽、甚至因为一道数学题掀翻课桌的响动,才是青春真正的BGM。」这种近乎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在男女主互扔橡皮擦的蒙太奇里达到高潮:飞旋的橡皮划过三角函数板书,砸中后排偷吃辣条的胖子,教导主任的怒吼从走廊尽头传来…每个细节都在证明,这不是玛丽苏式的恋爱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无差别格斗」。
影片最颠覆的设计,在于用「噪音」构建情感张力。当陈野在物理竞赛现场耳鸣发作时,银幕突然陷入绝对静默,而林夏在观众席用圆珠笔敲击矿泉水瓶的节奏,竟与他衬衫第二颗纽扣的震动频率形成共振。这种用声波传递心动的隐喻,让豆瓣短评区涌现出「理科生的浪漫恐怖如斯」的热议。
如果说前半段是荷尔蒙乱飞的青春图鉴,后半程则展开了更锋利的现实剖解。当林夏发现陈野藏在储物柜里的助听器时,「相嗟嗟嗟」的喜剧外壳突然裂开一道缝隙——那个永远毒舌的学霸,不过是靠120分贝的争吵掩盖听力衰退的恐慌。这个反转让影片从校园轻喜剧跃升为心理现实主义佳作,正如编剧团队在路演时强调的:「我们不是在写爱情,而是在写两具年轻灵魂如何用对抗完成拼图。
视听语言的实验性突破同样值得关注。天台吵架戏采用GoPro视角拍摄,晃动的镜头里,晾晒的校服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阴影,远处操场上体育老师的哨声时近时远。这种「沉浸式吵架」的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青春风暴的中心。而全片37次出现的玻璃意象(从教室窗户到实验烧杯),都在暗示少年们脆弱又锋利的生存状态。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却是段「非官方花絮」:杀青那天,女主突然抢过导演的扩音器,对着全校群演大喊:「都21世纪了,谁规定女生不能先掀男生的刘海?」这条未经剪辑的30秒视频,意外成为Z世代观众的情感暗号——或许真正的成长,就是从「相嗟嗟嗟」的噪音中,听清自己心跳的节奏。